發表文章

吳福洋襪子故事館:襪子與機器的起源及發展篇

圖片
之前在我的痞客邦部落格布魯斯帶小鐵與紹祖一起狂奔中有介紹了 吳福洋故事館有關企業品牌形象及生產線 ,而這邊則是再來講跟襪子有關的歷史以及機器的發展首先來看 這片牆,則是訴說襪子的歷史包含人類的第一雙襪子是從新石器時代講起,到我國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歷經隋、唐宋、元明清的襪子的演變,不來這邊看還以為襪子只是 18世紀才有的產物,原來那麼早就有 另外單就在西方來講,如下列圖文說明襪子的演變在西元前 8世紀開始,經過二世紀、4~5世紀、6世紀、10世紀到了14~15世紀襪子出現很大變化……而從1589年英國人發明針織機開始,到了19世紀針織機演變了更快更穩定,到了20世紀到現在各種機器式的織襪機器及工業化大量製造,讓我們享有更好更舒適 甚至更美觀 的襪品 ……   而除了用圖表來表示襪子的歷史,在現場還有展示一些古老織襪的機器 ……就讓我拉進距離來為你解說 …… 首先這是西元 1900年所誕生的第一代手搖織襪機,但它只能織直管的羅紋襪,且後腳跟的轉角要靠對換拉針的方式,一針一針的織出弧度比較慢,而它旁邊的是紗線整理器如下方照片,是絞紗透過它整齊捲入配合織襪機。這 發明人真的好厲害,當時能搞出這種機器 這是 1940年誕生的手工對目圓盤機,當襪子織成管狀後,趾尖為開口狀態,需將針插入趾尖針目,以手工對目將襪頭縫合起來,因為縫製時眼睛應精準對齊兩邊,所以叫對目 這是 1950年以後的第二代半自動織襪機,它可編織三色的簡單方格圖案,但襪子織好時會相連,要另外要人抽離成單支,但是一個人可顧5~8台機器,24小時產能6~10打,它旁邊放置大顆色紗捲的機器是提花倒紗機,透過它把大紗捲整理成配合織襪機的小紗管 這個是 1970年代以後的第三代雙針筒自動織襪機,雖然織好時還是相連狀態,需要人工抽離,但是一個人卻可顧10~15台機器,每日24小時產能為10~15打 而這是 1980年代以後的第四代全電腦四色提花織襪機,可編織多色及複雜生動的圖騰,又可單支落襪,一人可顧15~20台機器,每日24小時產能12~18打 這邊是襪子故事館的販賣部的一個視角,一個類似大樹的裝置藝術 跟百貨公司的設計,有同樣的脈絡 這邊除了賣襪子、襪子娃娃及瓶子衣套外,另外還賣一些零嘴及禮 盒 另外這邊也有提供撈金魚的遊戲,一次 100元三個網子,大人小孩都撈得不易樂乎 吳福洋襪子故事館的襪子與機器的起源...

楊梅埔心牧場之爬爬探索館的放眼筆記

圖片
爬爬探索館是我5月7日那天去埔心牧場才發現的場館,它是牧場新增以兩棲類及爬蟲類為主的小型場館,雖然小但還是有很多我從來沒有看過的動物 大門一進去是這個供人拍照的背景印象,但我忘了在這邊留影,接下來就依我看到蜥蜴及龜、蛙及蛇,分別闡述於下 澤巨蜥 這是我入館後第一個看到的動物,跟所有的蜥蜴特性一樣,牠們會維持一種姿勢很久而不動,櫥窗內的澤巨蜥,約有60公分長,應該還會長大, 它能長至 3 米  (9.8ft) ,但是大多數成年水巨蜥體長最多為 1.5 米  (4.9ft) ,體形幾類 科莫多龍 。水巨蜥最大體重可達 75 千克,體壯,尾部強而有力。 它 又稱 水巨蜥 , 為 巨蜥科 巨蜥屬 的 爬行動物 。 多生活於山區流溪附近。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 225 至 1040 米。                                     黃樹巨蜥 這個蜥蜴看起來是躺平,從牠外表看感覺絕非善類?但牠其實很膽小,它 是 1997 發現的新品種巨蜥,為典型的雨林地棲性的種類,卵生,飼養紀錄產下 2-6 枚卵,以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可以飼養,必須使用造霧系統,每日噴灑 15 分鐘使環境濕度保持在 90% 以上,溫度保持在 35-45 度才行                                       鬣獅蜥 這個蜥蜴有一個雄壯威武的名字(鬣獅),但不知牠是否跟獅子一樣威猛? 它又叫做中部鬃獅蜥,是 飛蜥科 的一個日行 物種 。主要分布於 澳大利亞 東半部。全長約40公分,最大可達到49公分。地棲型。通過鼓脹顎須的方式虛張聲勢。食物以 昆蟲 和 植物 為主 。 斑帆蜥 斑帆蜥是 菲律賓 特有的一種 蜥蜴 。斑帆蜥有游泳能力,其扁平的腳趾很適合在水中活動。它們是 雜食性 的,吃 果實 、 葉子 、 花朵 、 昆蟲 及細小的 動物 。它們可以長達1米,而這邊的感覺很小隻...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的南崁溪畔的自由筆記

圖片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的活動還在進行中,而之前在布魯斯帶著小鐵與紹祖一起狂奔中已介紹了虎頭山創新園區、桃林鐵道及虎頭山公園等三處地景作品,而剩下的南崁溪畔展區,就在今天為大家說明。                                      看見桃園-迴音 就如 布魯斯帶著小鐵與紹祖一起狂奔中講,我戲稱(魔鏡)系列,意思說在圓圈框住的視野,剛好是面對夕陽的大草原,當夕陽灑落紅光照滿大地時,也是捕捉這恆久不變的美景時候刻 生命之河 這是厲害的竹編創作藝術,原作者的靈感來自水壩工程,宛如河水的流動般,孕育動植物的蜿蜒生長,中間還有弄個盪鞦韆的設施,來增加民眾的互動還不賴,不過要是生命像這個作品那麼曲折,未免太痛苦了吧! 流竹 然而這個同樣有竹子做為主材料,再配合金屬管、繩索、彈性網及金屬接頭製作而成的作品,感覺這個作品比生命之河更抽象,將傳統的竹材賦予更現代的設計語彙,流動的竹,是一直想要爆發的決心? 看見桃園-繼往開來 這算是(魔鏡)系列的第一章,它也是讓我差一點都找不到的作品,原來它就在流竹的附近,只是我一度把它當成南崁溪畔檜溪河濱公園的裝置藝術?因為它比較像拱門,且有雙層配備?透過它的視野,繁榮不曾止步,所有發展也將到位,預見更美好的未來。 守護之眼 如果說這是一隻眼睛,而這個眼睛也太大了,它算是很顯眼的地景作品,掛在青溪橋上,用針織的技術,無限擴張,形成孔雀開屏般鮮艷的圖案與色彩,彷彿曼陀羅般的瞳孔,守護著這南崁溪的生生不息。 聽見自然 這是用海芋的線條來轉化成耳朵形狀的作品,本來近距離看是像耳朵沒錯,不過鏡頭一拉遠,且很多的時候,就有像墳墓的感覺,不要說我烏鴉嘴?作者的用心是很良苦,但視覺上的誤差,往往搞亂了氛圍。而主題的用意是自然用看的,有時反而沒有感覺,用聽的才會了解真正的美好。 波光 這一大堆有長有短的類似迴紋針排一直線,插在河堤邊的東西,是霓虹燈管,白天看不出它的奧妙,只有在夜晚上才能欣賞它的美麗。它是透過電腦軟體的方式,收集河畔所有生態的聲音,將音波轉換成光波,形成燈光效果,來模擬南崁溪的溪流波紋 追憶軌跡 古早的記憶到底有多少,用一個大行李開箱給你看...